進入“十三五”,水環境治理成為生態環境治理的首要任務,而水質監測網絡的落后已成為從根本上改善水環境的重大阻礙,下一階段大力構建水質在線監測網絡已是箭在弦上。我國水質監測設施投資很多發生在2013年以前,現階段存在巨大的更新與新增投資需求。保守估計,“十三五”期間,水質在線監測設施投資將超過300億元,市場規模正位于由10%向50%滲透率的快速發展戰略期。
我國對環境監測網絡的規劃最早始于2000年左右,在“十一五”期間初具雛形。“十二五”期間,受到霧霾天氣的影響,“大氣十條”率先出臺,并帶動一大批大氣監測領域的利好出臺,大氣監測行業市場受到政策刺激迎來快速發展。
相比之下,水質監測除被列入環保五年規劃中,并未有太多行業性的政策支持。除了水利部牽頭的地下水監測工程組織實施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以外,“水十條”于2015年的出臺成為了遲到的政策驅動。總結起來,“十二五”期間環境監控的網絡主要以大氣質量監測為主。
考慮到“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將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而其中的重點工程包之一:大氣質量監測發展程度已經較高,發展程度較為落后的水質監測與土壤質量監測有望迎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相比土壤質量監測,水質監測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水安全,意義更為重大;我國的水污染程度也已經到了環境承載力極限的邊緣,需要持續性的治理。展望“十三五”,水污染防治法有望在未來兩年內迎來修訂、水污染物總量監測指標有望迎來擴容、污水排放標準修訂等眾多政策都有望逐步落地,可以判斷,水質監測行業很可能在未來五年內率先起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