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布交織在成都中心城區的各河流水系,將迎來一次徹底的“整容手術”。根據近期媒體報道,未來3年,成都將以建設“宜居水岸,活水成都”為目標,實施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三年治水行動后,成都中心城區水面將擴大近6倍,呈現“六河貫都、百水潤城”的美好景象。
2000多年前,李冰修筑都江堰,也讓成都與水結下不解之緣。2000多年后的今天,成都再次做大“水文章”,盯住的是多重功效的疊加:美觀城市、宜居生活、鞏固生態。
“清”是人們對水域最基本的要求。年初,成都發布“水十條”,“全面取締”“強制”“撤銷”等強硬詞匯,表明了治水態度。這一次,成都再次強勢表態:將對全市562個排污口全面截污,并對中心城區河道清淤。
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就在前不久,成都在河道巡查中啟用了無人機輔助,這一高科技設備可以不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條件限制,不留盲區和死角,對所有監管河道和排污口實行全面巡查。“近”是人與水之間最美好的狀態。據歷史記載,宋代的成都水巷縱橫,疊橋相連,可以說家家臨水,戶戶垂柳。這一次,成都提出對河鞏固生態。
“宜”是水對于城市最重要的功能。近年來,成都以“六湖八濕地”為核心,大力打造環城生態區,正是為了充分發揮水體的生態調節功能,讓市民擁有更好的人居環境,為此不惜放棄短期經濟利益。
以占地6.6平方公里的白鷺灣濕地為例。這塊“年均游客超過300萬人次”的城市“綠肺”,占據了錦江區轄區面積的整整十分之一,因此而放棄的經濟價值難以估量。但成都認為這樣“值得”。
為了保護這些寶貴的水域,成都還動用了“立法”手段,出臺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同時正在醞釀出臺《成都市興隆湖區域生態保護管理規定》。這在國內所有城市中,已經走在了前列。
這一切手段,只為留給世人對成都的一個明媚印象:一汪水,一座城。
----摘自《四川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