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水十條要求下已運行污水廠情況為:13%一級以下,49%一級B,38%一級A;水十條的提標改造投資空間我們認為是400億。”在環保資深人士薛濤看來,事實上,與污水提標改造相對應的還有污泥處理市場,“考慮到污水處理量增加,也考慮到污泥處理標準提高,所以我們預估污泥處置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規模約800億元。”
污水提標改造重歸風口 400億市場助陣污泥處理
自《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頒布以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以年均30%速度增長;《2015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城市并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1.7億噸/日;城市污水處理率由2002年30%左右提高到約90%。即便如此,大量被曝光的黑臭水體、水環境質量未顯著改善等現狀等正刺激著社會公眾的感知。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水十條”,其中明確:敏感區域(重點湖泊、重點水庫、近岸海域匯水區域)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
“水十條”提標改造投資空間預計約400億;考慮到污水處理量增加,并考慮到污泥處理標準提高,預估污泥處置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規模約800億元。哪些市場主體正站在風口?E20環境平臺將與您共同一一挖掘。
“水十條”要求下62%城鎮污水處理廠未達一級A標準
截止2014年底,在“水十條”要求下未達一級A排放標準但有相關統計數據的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氧化溝、傳統活性污泥法、A2/O、SBR、A/O為排名前五位的城鎮污水處理工藝。
實現“一級A”需強化二級處理、增加深度處理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原副總工程師杭世珺曾表示:“以處理總氮或氨氮為目標時,主要以強化生物處理或深度段增加生化處理為主,多采用反硝化濾池或曝氣生物濾池;在生物處理強化脫氮功能后,可滿足TN(總氮)去除要求時,深化處理段以去除TP(總磷)和SS(懸浮物)為主,多采用過濾或沉淀+過濾處理的方式。”
另外,E20數據組通過互聯網公開信息報道匯總整理了15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技術工藝,該小樣本數據顯示目前有一定比例的城鎮污水處理提標改造為在原有技術工藝基礎上,在二級處理階段,強化生物處理或增加生化處理,在三級處理階段以深度過濾為主;另外還有一部分為MBR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