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治水 他的心愿
“我小時候,還在蟆水河里摸過螃蟹逮過魚。但27歲的兒子好像都沒看過這條河干凈的樣子,希望經過治理,他能看到這條河里重新出現魚和螃蟹的身影。”
51歲的馮世明,在新都區龍橋鎮山水村當了16年的村支書,今年3月他又多了個新職務——山水村的“河長”,負責管護他穿村而過的蟆水河。這條上百年歷史的小河,近年來因“富集”直排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變成了黑臭水體。馮世明上任“河長”以來,天天去河邊轉悠,從排污口逆向溯源,把直排污水的企業一家家找到、挨個整治,村里的污水處理設備,也成功讓生活污水“變身”為可用于灌溉的三級水質。
成效是可喜的,蟆水河清了不少,山水村也被評為“市級農村污水綜合治理示范村”。但馮世明的心里除了喜悅,還有焦慮。“村子里還有直排的,污水管道、處理設施的建設還需要一個過程。”
喜悅 河水清了不少
生活污水變灌溉用水 關停沿河“三無”企業
馮世明站在蟆水河岸邊的草地上,看潺潺河水往前奔流。河水清淺,水下卵石清晰可見,只是潮熱的夏風依然傳遞著輕微的臭味。“我小時候,還在這條河里摸過螃蟹逮過魚。”馮世明回憶,蟆水河曾是新都重要水源之一,有上百年歷史,下游流至毗河,再匯入沱江。“但1975年渠改之后,蟆水河就斷了頭、成了條排水溝,沿河村子、企業的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都直接往水里排。”
馮世明表示,農村里的污水主要分為三類,農村居民的生活污水、養殖場的養殖污水和企業的工業污水。
河水又臟又臭,要怎么整治?馮世明一直強調,還是抓源頭最重要。
新都區水務局水治科的科長劉剛介紹,其實在去年10月,新都區水務局就在山水村開了個污水處理的試點,給烏家大院的32戶人家安裝了污水處理管道,又拉來了2臺污水處理設備——“一體化無人值守智能化膜生物污水處理系統IMBRS設備”。
在烏家大院門口的田埂上看到了其中一臺設備,隨著機械的運轉聲,不斷有細流從旁邊小溝渠的出水口冒出。劉剛解釋,這三十多戶人家的日常生活污水通過管道進入設備,經過生化反應、沉淀之后,水質能凈化到三級,最好能達到二級。馮世明告訴記者,旁邊的這條小溝渠引的毗河水,用于灌溉村里的農田。“以前生活污水也往這里排,蒼蠅到處飛,要捂著鼻子走。”而現在,經過設備處理的污水可以放心大膽地直接排到灌溉溝渠里。“這個水澆田沒問題。”
近幾年,隨著村里的家具企業越來越多,工業污水也成了一個重要污染源頭。“但是工業污水不能通過這個污水處理設備凈化。”劉剛解釋,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成分不一樣,生活污水主要是含氨氮和磷,而工業污水是重金屬、酸類物質等等,因此凈化原理也不可一概而論。
于是這4個月來,馮世明順著蟆水河的13個排污口逆向溯源,把直排污水的企業一家一家地找到,并挨個“家訪”。“10多家企業,‘三無’的全部關停了,有資質的都讓修了處理池。”
焦慮 治理仍需努力
仍有生活污水直排 工業排放尚未達標
即使河水已經變清了不少,但空氣中傳散的輕微臭味還是提醒著馮世明,山水村的污水治理還有提升空間。
昨天從河邊返回的路上,一條細窄的溝渠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走近一看,水面上還漂浮著厚厚的油污。“這就是蔡家大院排的生活污水,污水管道還沒排過來。”馮世明皺著眉頭說,雖然生活污水的“變身”已經成功,但那只是試點,村子里還有很多生活污水依然在直排。
同時,工業污水的排放也需要進一步改進。馮世明表示,雖然現在排污口的污水已經不再“五顏六色”,但因為目前工廠處理池的能力有限,所以就算是處理過的污水,檢測出來可能還是會不達標。
“不管是污水管道的鋪設,還是處理設備的安裝,都需要一個建設過程。水污染不是幾下子就能整好的。”馮世明表示,山水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有很多問題,目前整治工作還在不斷推進中。
他介紹,山水村面積有2.3平方公里,共9個組、500戶,常住人口1714人。“現在目標是要把全村的生活污水都處理了,而這需要建設14.24公里的污水管道,還要再安裝24個污水處理設備。”他表示現在的建設進度還只推進到10%,預計今年10月底能主體完工。
而工業污水方面,馮世明透露新都環保局也正在和企業對接。“等適合處理工業污水的設備到位之后,情況應該會好不少。我們明天還要開會,看需不需要在村子里修人工濕地,進一步凈化水質。”
馮世明離開蟆水河岸邊的時候說,自己27歲的兒子好像都沒看過這條河干凈的樣子,希望經過治理,他能看到這條河里重新出現魚和螃蟹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