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錦江什么樣?
成都錦江水生態治理三年行動計劃,被濃縮為4個字:“碧水長流”。與之搭配的錦江綠道則將呈現“生機盎然”。為此,成都制定了“兩步走” 時間表:第一步到今年5月底前,第二步到2020年。
在天府新區鹿溪河生態區,“生機盎然”已充分呈現。總面積4500畝的都市生態濕地鹿溪河生態區,是天府新區的一張“生態名片”,將成為同一水系的鹿溪智谷、鹿溪河上游濕地、鹿溪河下游濕地等項目的“樣板”。
塑造現代新型人水和諧關系,成都還在兩個層面進行布局。
一是在中心城區著力增加景觀用水,改善水質,打造城市水環境。目前,以環城生態區為框架,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建設完成清水河—錦城湖—府河連通工程、青龍湖—東風渠連通工程等一批連通工程,環城河湖水系連通率達到100%。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市級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
二是在江河上游著力增加大型水庫,以加強蓄水功能,調節水量的時空分布,緩解缺水矛盾。崇州市懷遠鎮境內的“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工程建成后,將為中心城區提供至少30天應急水源保障,相當于108個錦城湖,目前PPP工程已完成社會合作方公開招標公示工作。已建成的應急水源磨兒潭水庫、正在前期工作的“第三水源”三壩水庫等共同筑起成都的水源“長城”。
節水 探索可持續發展路
加大中水回用力度,是成都治水的另一亮點。目前,成都市日用水量為540萬立方米,再生水達75萬噸/日,占比達到13.8%。
成都第九污水處理廠是國內首個一次性建成的100萬噸污水處理設施,服務面積約195平方公里。在這里,生活污水經過20多個小時的處理流程后變成清水。工作人員程玉周告訴記者,“出水口下游可以養活觀賞魚。”
農業節水方面,成都集中連片建設“四個節水灌區”,灌溉面積累計達353.9萬畝,節水灌溉工程面積覆蓋率達75.16%。工業節水方面,市本級114戶重點用水企業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1.05%。城鎮節水方面,市本級8407戶自來水用水單位和174戶地下水取水單位納入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執行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去年11月,成都污水處理和節水減排工作接受住建部城鎮污水處理和節水減排專家組督導時,被認為“位于全國前列水平”。去年12月,成都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通過水利部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