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川省環保廳從氣、水、土三方面著手制定方案,連續四年對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如今,“十二五”收官,四川省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農村面源污染,是四川省農村環境保護的重點和難點。“十二五”期間,省環保廳針對農村存在的水、氣、土等主要環境污染制定了總體治理規劃,對小流域和畜禽養殖污染、秸稈焚燒等突出污染源進行了綜合治理,開展了污染土壤修復試點。連續4年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綜合改善了當地農村人居環境,解決了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
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小流域治理“一河一策”
四川省農村水資源分布不均,農村飲用水達標率與城市仍存在差距。“十二五”期間,四川省以農村飲用水保護為重點,在全國率先啟動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共劃定3472個保護區,實施半年一次的例行監測。到2014年,全省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83.2%。2015年起,四川省對服務人口5000人以上的鄉鎮劣Ⅴ類水源地開展綜合整治,力爭2016年底前全面消滅劣V類水源地。“十二五”期間,四川省全面推進小流域及湖庫污染治理。2011年起,中央財政支持5000余萬元、省政府投入6500萬元、地方配套5700萬元,開展了以削減農村面源污染為主的國控出川斷面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針對32條重點小流域,省環保廳制定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省開展了西充河、思蒙河、瀨溪河等小流域生態環境調查與評估、面源污染評估試點示范。以整治升鐘水庫水環境污染為突破口,全省啟動湖庫污染綜合治理,綿陽魯班水庫、南充升鐘水庫從過去的劣Ⅴ類水質提升到地表水Ⅲ類水質。
整治污染水體的同時,加強良好水質湖泊保護。四川省與云南省共同開展了瀘沽湖生態保護項目建設,四川省鹽源縣和云南省寧南縣建立了瀘沽湖共同環境監管機制,實施區域聯動。全面啟動了白龍湖、邛海、黑龍灘等大型湖庫的綜合整治,通過建設污染治理設施和生態保障措施,加強水質保障率。
畜禽養殖糞污,是農村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的重要污染源。“十二五”全省開展了科學劃定養殖區工作,加大了新建養殖企業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執行力度,全力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四川省堅持畜牧業布局與種植業發展相對接,發展種養加循環、林養加循環的生態養殖與污染防治模式。今年,全省又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配套處理設施274個。按照“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思路,四川省實現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突破,目前畜禽養殖污染嚴重狀況得到有效遏制。
據省環保廳介紹,“十三五”農村環境監管將嚴格執行“水十條”,開展水源地水質動態更新調查和水源地環境評估,推進釜溪河、威遠河等重點小流域水環境整治,將總磷納入流域整治范圍。中央連片整治和省級環保民生工程資金,將主要用于岷江上游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未達標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所涉及的農村地區環境整治,優先開展水源地周邊集雨區范圍內的村莊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