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于一體,長江、嘉陵江、烏江等22條較大河流貫穿全境,轄區內有900余家重點環境風險企業,主城建有14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面對如此繁重的監管任務,重慶市是如何實現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穩定達標,未發生重大、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的?“生命之源的安全屏障”如何構建?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隨環境保護部赴重慶就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調研。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
重慶市以剛性法制為保障,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將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作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一項重要目標,先后出臺了《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重慶市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及《重慶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為全面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重慶市自2000年起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納入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自2013年起繼續將其納入新施行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指標體系,確保有人抓、管到位。
“重慶市政府每年將水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任務和責任分解落實到各區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市政府有關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保護區污染整治、飲用水水源日常監管等方面分工合作,各區縣政府也將水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街道和部門。”重慶市環境監察總隊應急處處長龔宇介紹說。
隸屬于重慶市自來水公司的北碚水廠,水源地位于嘉陵江北碚金剛碑段。一些餐館曾在北碚區金剛碑古鎮內違規搭建經營,對水源地水質安全構成環境風險隱患。北碚區堅決查處了商鋪亂搭亂建行為,并對古鎮居民實施了整體遷移。
目前,經過持續整治,北碚水廠水源保護區內已無污染源。
據了解,目前,重慶市已在1020個鄉鎮街道設立環保機構,配備專職及兼職人員3012名,初步形成“市—區縣—鄉鎮”三級環境監管網絡,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解決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
重慶市還編制了《重慶市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建立了全市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基礎數據庫,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逐步實現系統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管理。同時,將全市已建成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重點污染源排污口在線監控點實時數據和環境風險源、飲用水水源地的信息數據整合并納入重慶市環境風險管理系統。
■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從接到群眾關于疑似氨水泄漏擾民的投訴,到鎖定污染源出動處置,大概需要多長時間?重慶市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只需十幾分鐘。這主要得益于重慶市環保局依托環保物聯網,全力打造靈活快捷、智能高效的全市指揮網絡。
400平方米的環境應急指揮中心整合了監控預警、受理維權、應急處置、執法監督四大功能,實現了與國務院應急辦,重慶市政府、市政府部門、區縣環保局、環境應急指揮車、環境應急人員之間的應急調度和信息交互。
作為應急指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指揮車具有現場視音頻采集和通信兩部分功能,車輛除了具備信息采集、處理、傳輸等功能外,還具備遠程指揮功能,可隨時隨地開赴現場,實現現場辦公與指揮。
同時,車上還配備綜合調度系統和GPS定位管理系統,可實現車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快速部署與調度,實現快速反應、資源共享與統一調配,與各級指揮中心之間進行語音、數據和圖像的多媒體通信互動,實現控制、交換、決策、查詢、記錄等多功能調度指揮。
重慶市環保局在北碚水廠水源地上游設置了水質自動監測站。記者在北溫泉水質自動監測站內看到,氨氮、總磷、總氮等監測設備正在運行。監測站負責人介紹說,一旦發現水質出現變化,能夠第一時間發出水質異常預警信息,以便下游的北碚水廠和相關部門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長壽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重化工基地。如何保障其環境安全、消除環境安全風險隱患?園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園區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環境基礎設施,著力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截至2015年底,園區(含企業)累計投入逾100億元用于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集公安、消防、醫療、環保和視頻監控、在線監測于一體的應急綜合指揮平臺,建成了“裝置—企業—片區—園區—流域”五級突發環境事件防控體系。
重慶市環境監察總隊應急處副處長孫大武介紹說,截至目前,重慶市應急管理已形成日常預警和戰時響應兩套較為完整的體系,將已建成的56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14個地表水自動監測站、332家重點污染源436個排污口在線監測點的實時數據和全市135家重大風險源、139家較大風險源、400余家一般風險源、957個500人以上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的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實現了重點污染源監控預警與污染防治的結合、環境質量的監控預警與改善的結合、潛在環境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置的結合。
|